

对于不少人都想知道的商周气温和一些关于商周气温变化图话题,本文都有做详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文顺轩编|尘埃
稍微了解一点抗战历史的人都熟悉“黄洪区”的概念。为抵御日军南进,蒋介石炸毁了郑州以北的花园口大坝,黄河以南的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城,变成了黄水灾。区。其影响力一直延伸到北方的长江流域。
对于蒋介石的做法,蒋介石在历史上并不是第一个,后来的历史解释就会表明,在蒋介石之前就有人做过这样的“以水为兵”的举动。当然,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政治家和军事家这样做必须冒很大的道德风险。
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关注的焦点,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历史上人为创造的黄洪区只是少数。纵观历史,黄河因自身原因决堤改道的例子不胜枚举。
自周定王五年《史书》首次记载黄河改道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2500多年来,记录决口、洪水1500余次。北起海河,南至淮河,幅员宽达25万平方公里,洪水泛滥全国,有30个主要流域,华北平原的这两个地区可以说都在其范围之内。影响范围。
黄洪区示意图
当然,仅仅因为黄河泛滥的历史记录只有2500多年,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断定黄河在此之前就是一条平静的河流。甚至在此之前,黄河对原始人的影响就和后来一样巨大。
据我们今天所知,黄河下游方向是19世纪中叶才形成的。黄河在其早期历史上曾多次绕山东丘陵起伏。有时流入山东丘陵北部的渤海湾,有时南下覆盖淮海,然后“夺淮入海”流入黄海。
黄河的反复无常有两个地质影响。一是长期破坏华北平原的稳定。因此,治理黄河成为整个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其成败甚至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大量土壤被冲走。黄河、黄土高原的泥沙入海口,华北平原的海岸线逐渐向东推进,而且这个过程仍在持续。
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广义上黄河流域的范围。与现在黄河流域的差异主要在下游。今天,我们习惯把被黄海包围的中国北方平原称为“海河流域”,将其以南的地区称为“黄淮河流域”。不过,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黄河两河的弟弟被喜怒无常的哥哥霸占的情况。结果,华北平原的部分地区被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
附上《黄河古水流图》供大家参考。注意这里只标记了6次
一些比较著名的绕行活动包括由太友统治的玉川古道。
说起华北平原的洪水和东亚文明的开端,首先要解释一下当时的天气情况。
人类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规模变冷事件,地质学家将其称为“冰河时代”。目前的证据表明,最后一个冰河时代大约在一万年前结束。然后温度开始升高。从此,人类进入了原始文明时代。
气温恢复的高峰期约为8000——5000年前,这也是东亚新石器时代发展的黄金时期,此后气温开始下降。直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气温才明显下降。
秦岭、淮河以北的古代中国核心地区,气候由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转变。此后,我们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气候无法逆转。
周代以来的黄河洪水,主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所致。当河床高于两侧的水坝时,河流开始泛滥,甚至决堤并改变河道。在此之前,黄河实际上也持续将黄土从黄土高原输送到华北平原,但没有后期那么严重。
这主要是由黄土的特性决定的。黄土颗粒细,性质疏松,遇水易溶解、破碎。这就是为什么它很容易丢失。如果上层铺满植物的话情况会更好。不幸的是,长期以来,黄土高原是东亚人类活动的中心。这加速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早在3000年前,黄河流域仍属亚热带气候,洪水就已存在。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气温更高,冰川融化速度更快。导致黄河中下游水量过多,黄土高坡上的部分黄河,即黄河中游,属于高原山地。地区。因此,水量的增加对地形影响不大。
但华北平原的情况则不同,大片土地,特别是冲积扇冲击区,长期处于不稳定的湿地状态。最终的结果是,无论是黄土高原上的“原西羌”,还是东海岸地区的“原东夷”,都无法长期大规模入侵这一地区,基本都是靠自己发展起来。每个地区。这种情况大概一直持续到大约5000年前。
因此,这两个主要民族从未有过接触是不可思议的,毕竟分隔他们的并不是白令海峡那样的天然裂痕。但由于地缘相隔,两国尚未发生大规模冲突或融合。
事实上,“原东夷”的民族起源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从人类迁徙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群体可能起源于同一氏族,只是决定何时分开。从后期两方的融合来看,似乎并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障碍。
因此,两国很可能在大约一万年前的最后一个冰河时代末期开始走向不同的方向。这种运动不限于东西方向。只不过这两个地区最终形成的民族成为中华文明的直接起源。
-结尾-
文章关于商周气温,和一些关于商周气温变化图讲解完毕,希望对各位网友有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