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老农民2023天灾连连,我们的粮食安全还能保障吗?

 admin   2025-03-01 01:40   39 人阅读  0 条评论

相信对于合川老农民2023天灾连连,我们的粮食安全还能保障吗?以及关于疫情期间五常封城了吗这类的话题,很多人都想了解,那就让小编带大家来讲解一下吧!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合川老农民】

今年夏季,我国河北、东北地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此前,河南暴雨影响夏粮收成,随后罕见洪涝对两个重要产区造成严重破坏。在当前特殊的形势下,大家不禁要2023年自然灾害接连发生,我们的粮食安全还能得到保障吗?

黑龙江省尚志等12县遭受洪涝灾害

河北省涿州市遭遇罕见洪涝灾害

首先,河北、东北地区的洪涝肯定会对当地的粮食生产造成影响。

据目前统计,东北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350万亩,河北地区受灾面积480万亩。其中,以五常大米闻名的五常市水稻受灾面积接近50%。由于东北和华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单季水稻产区,其水稻一年只能收获一次,如果因灾歉收,那么今年的收成肯定会损失殆尽。

对于当地种植者来说,这场灾难无疑是晴天霹雳。从保障民生的角度来看,经济补救和善后措施势在必行。毕竟,民生题非同小可。这些题解决了,民生题舆情管理题就能大有作为。

但从国家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来看,此次灾害影响有限。一方面是因为两地整体受灾面积并不大。2023年,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约2亿亩,受灾面积1350万亩,受灾率约7%;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约9600万亩,受灾面积480万亩。1万亩,受灾率5级左右。

黑龙江五常,村民正在“淘米”

同时,考虑到这两个地区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比例,此次灾害对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的影响不到1%。

而且,灾难并不意味着生产完全中断。还有可以打捞的部分,所以最终损失的食物实际比例会更小。

可以说,这场灾难的微观影响很大,但宏观影响有限。对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影响不大,对粮价影响也有限。从微观上看,五常市的灾情将大幅减少五常大米的市场供应,从而导致其价格上涨,但这远没有威胁到全国人民的粮食安全。

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区域分布图

消除对粮食安全的过度恐惧,必须系统认识我国粮食安全的底层逻辑。

首先,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题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粮食安全题?

案很简单没有足够的食物吃。

那么如何定义没有足够的食物呢?

我认为有两点

1)地里长的粮食不够吃;

2)仓库储存的食物不够吃。

前者是粮食生产能力,后者是粮食储存能力。当“粮食产能+储存量>粮食实际需求”的不等式能够持续得到保证时,粮食供应就有安全。

明确了这个底层逻辑后,我们再来看看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

1、节粮能力

2008年,四大粮商利用雄厚的资金大规模收购中国小麦和玉米,通过高价收购抬高了国内粮价。

四大产粮国的这一波操作,直接将粮价推高了近5倍,但国家却在这一波价格战中站稳了脚跟。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国家控制的储粮系统储存的粮食远远多于海外粮商能够购买的粮食。国外粮商高价买多少,我们就高价卖多少、储存多少。这和1997年香港索罗斯金融保卫战的逻辑很相似,四大粮商以为他们可以发动爆炸,一波把我们带走,但是他们失败了。我们发现,上面的血条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我们这边都无法填补。最终,我们对人生如此怀疑,只能黯然离开。

当时我们在市场上嚣张地发布消息说中国的粮食储备有1亿吨,足够全中国人民吃一年了。凡是敢炒粮食的人,首先要考虑一下自己能不能吃一亿吨。

我国之所以与粮商打架,是因为我们拥有强大的储粮能力,而履行这一储备责任的正是中国储备粮这个具有色的骨干企业。

中储粮智能粮仓及其内部

关于中国储备粮的由来,网上有很多介绍,这里不再赘述。关于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我2020年在观察者网发表的文章《丰收节讨论粮食安全题,国家为此做了太多的事情》。

总之,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我国目前建成的标准粮食仓库,完整仓储能力近7亿吨。按14亿人口每人每年500公斤粮食计算,即使全年无收成,也能保证中国人民吃一年。绰绰有余。

正是中粮集团强大、可控的储粮能力,使我国政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生产损失和人为灾害造成的粮价上涨。可以说,中储粮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

2、粮食生产能力

如果说粮食储存能力决定粮食安全的下限,那么粮食生产能力则决定粮食安全的上限。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经从满足温饱需要发展到满足经济繁荣需要。

也就是说,相对于温饱的简单需求,我国的粮食产能实际上是过剩的。除了为人民提供最基本的食物和饮料外,大量产能也进入了食品加工业和工业生产。

2019年我国谷物消费结构

例如,将主粮加工成饲料供应畜牧业;加工成郫县豆瓣,成为国民味蕾的调味品;它们被加工成酒,甚至乙醇汽油。

网络上有很多批评粮食产能过剩的声音,但我认为,对于面临外部战略压力的大国来说,粮食产能过剩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种奢侈浪费,而应将其视为在极端环境下生产粮食、保障国民基本生产的必备能力。

因为粮食不是一般商品,它不仅是人们的消费需要,也是人们的生存需要。

当我们处于和平时期时,其生存需求的分量并不大。但一旦战争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供给逻辑就会发生变化,原本服务于消费需求的产能将转变为服务于生存需求的产能。生产能力。

因此,从战略高度看,粮食产能的设置从来不是只够用,而是多多益善。

反过来,也正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粮食产能过剩,才让我们有足够的“产能深度”来应对极端情况。

3、把粮食藏在技术里,技术提供底线

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袁隆平院士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当然,也有人拿它国内不足8的种植率来给它泼冷水,说明它在我们现在的粮食生产中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这种想法的人显然缺乏底线思维,不明白袁隆平老师的口感稍逊的杂交水稻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大量食用。

作为一种迎合消费者味蕾的商品,其经济价值并不高,但其高产量可以在极端环境下挽救生命。

试想一下,如果真的遭遇第三次世界大战,或者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毁掉大量耕地,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耕地的生产能力呢?袁先生的杂交水稻高产是一张不可或缺的王牌。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总结以上三点,我国系统保障粮食安全有三大核心能力

1)可供全国人民一年内有饭吃的储备能力;

2)过剩的粮食产能可以通过救济来饱和;

关键时刻能救你的爆炸性技术。

这三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保证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储存能力>>粮食实际需求”的不等式成立,使我国的粮食安全坚如磐石。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因为任何事物都会受到磨损,无论多么坚固的系统,也经不起时间和环境的侵蚀。

虽然我国的粮食安全工作已经做足了,保证了粮食的数量,但一些更深层次的题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1、晶粒结构优化

曾几何时,我国的大豆生产被四大粮商垄断,导致大豆主权丧失。四大粮商甚至制定规则,可榨油的大豆品种,迫使其控制整个豆油产业链,从而推高我国大豆和食用油的价格。

其背后的原因是我国大豆自给率较低,以至于没有足够的产能来应对其价格波动。

同样,由于种植者的逐利本性,我国农业生产一度陷入“今年流行什么就种什么”的现象。大量种植缺乏规划,大田作物种植面积一度被经济作物压制。

对此,合理规划种植行为,保证主粮种植面积底线,同时提高重点农作物自给率十分重要。

这一点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种植行为中往往很难规范。因此,需要更加合理的制度来保证粮食结构的合理性。

2021年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

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可以减轻自然灾害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但我国现行农业保险制度并不完善。一方面是因为小农户对购买保险的敏感度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耕地过于分散,保险公司很难按照统一的标准制定赔偿指引。

农业保险制度不够完善,严重依赖政府行为为农民提供保险,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进而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土壤环境恶化

粮食产能过剩是好事,但凡事有利有弊。在没有良好的土地轮作管理的情况下,保持过剩的粮食产能,会大大增加土壤的负担,降低其肥力。大量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质量。

土壤质量的下降将导致对化肥和其他农药的进一步依赖,最终将加剧对此类农业生产资料的依赖,从而加剧农业生产成本。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种植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活动。成本上升会减少他们的利润,从而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迫使农业生产的更大压力转移到政府身上,政府必须提供更高的补贴。或者扩大更多的国有农场,从而增加管理成本,增加农业对转移支付的依赖。这将使农业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始终成为吃力不讨好的生意。

这就是我经常告诉同事的一句话当一个事物的生态逻辑被破坏时,必须用经济逻辑来补偿。与生态逻辑下相对容易实现的可持续性相比,经济逻辑下的可持续性往往很难实现。需要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2003年至2017年我国小麦、水稻种植平均成本

在保证粮食数量的同时,保护农业的生态逻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技术手段之外,我对此也做了一些政策思考。比如,我们可以定期从可控的伙伴进口部分粮食,缓解国内生产压力,然后规划相应的耕地轮作。

我们整体保证高标准耕地数量,维护耕地红线,但我们不透支这些耕地的活力,而是合理利用贸易手段服务国内剩余耕地。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利用可控的外部力量来保证产能,从而调节生产,维护我国土地的生态。

四、完善粮食分配机制

仅靠粮食数量还不足以保证粮食安全。粮食的运输和分配也是当前中国人口分布的一大题。

虽然东北、河北等地人们看到洪水就跑去超市抢米的行为虽然够搞笑,但喜剧背后还有一个实际意义,那就是在特殊情况下,大城市的粮食可能真的会被抢。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住宅小区人口密度过高。即使一个社区下有五六家超市,其货物储存能力往往也无法应对社区及周边地区庞大的居民数量。

以我居住的社区为例。楼下有红旗超市和五东风超市。两者都是中小型超市。米粒的储存量不超过三位数。对于一个上万人的社区来说,简直就是捉襟见肘。

红旗超市米柜

我家附近比较大的超市,比如山姆超市,走的是美式超市路线。他们把所有东西都存放在超大的架子上。尽管库存量增加了,但一个城市规划区内往往只有一家这种规模的超市。即使规模很大,也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

山姆超市的大货架

即使选择线上送餐,仍然受到“骑手人数”的。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疫情封锁期间人们在网上很难找到任何东西的现状。

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大城市非常缺乏按社区高效发放物资的能力。这个缺点平时是感受不到的。一旦遇到疫情封锁这样的情况,题就会暴露出来。

粮食供应充足,但分配困难。大家都感受过诸葛丞相六次给岐山运粮失败的痛苦。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对于这个题,我的看法是,要么不要挤进大城市

关于合川老农民2023天灾连连,我们的粮食安全还能保障吗?和一些疫情期间五常封城了吗的内容就讲解到这里了,大家记得关注收藏本站哦。

本文地址:http://www.25jiujiu.com/post/42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