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一些网上讨论的特稿“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始终如一——写在“31条措施”发布5周年之际的相关题,和以及一些抗击疫情爱祖国的内容的话题,想必各位都是很想知道,下来听小编解说。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31条措施”发布五周年之际,“尊重、关心、造福台湾同胞”始终写在——
新华社总编辑
他被派往西安工作,留下来创业,结婚生子,被授予3月8日红旗手称号……台湾建筑师黄洁如感叹发生的“奇妙变化”短短几年的人生,更感激他在大陆受到的“悉心照顾”。我体会到海峡两岸一个家庭可以创造“无限可能”。
五年前,大陆出台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惠及台湾同胞和台企,并迅速生根开花。黄洁如的故事是台湾同胞在大陆享受平等待遇、共享发展机遇的生动缩影。五年来,大陆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尊重台湾同胞、关心台湾同胞、造福台湾同胞,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安排和政策措施。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大陆同胞携手并进,共同描绘了融合发展、精神和谐的美好图景。
黄洁如与同事讨论业务。她于2019年开始创业,其融合西安古城文化元素的设计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真诚履行承诺,造福台湾同胞
家人互相祝福,中国人也想帮助中国人。“带头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对台湾同胞和台企一视同仁”,是大陆做出的真诚承诺。
承诺必须信守,行动必须坚决。2018年2月28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经贸委组织部等29个部门发布“31条措施”。
“开放力度之大、涉及部门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内容很高,情绪也更高。”“31条措施”一经发布,就受到台胞、台商和岛内舆论的高度评价。
“福建66”、“上海55”、“江苏76”、“湖北62”、“四川70”……内地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确保落地见效。
在利好政策的激励下,黄洁如于2019年开始自己创业,结合西安古城文化元素的设计深受客户认可,公司发展令人瞩目。这位“陕西媳妇”也已经深深融入了当地生活,家庭幸福美满。
台湾青年王梦云在岛内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到广西师范大学任教。“我来不久就赶上了‘31条措施’,真切地感受到了温暖。”我办理了社保卡和台湾居民居住证,住进了学校的公租房,并通过公积金贷款购买了住房。我成为第一个进入广西公务员编制的台湾同胞。她列举了自己的获得感并表示,“这个安心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源于每一项造福台湾同胞的举措。
造福台湾同胞、凝聚两岸力量,必须坚定信念、砥砺前行。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26条措施”,到农林业的“22条措施”、支持台企应对疫情的“11条措施”,从产业发展、创业扶持、就业指导到医疗、教育、住房等生活设施,大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平等对待台湾同胞,像服务大陆人民一样造福台湾同胞。
台商将这些造福台湾、造福台湾人民的政策举措形容为“真金白银”。所得税减免、研发设备费用补贴、技改项目设备投资补贴……昆山台商“荣邦科技”总经理陈玉生表示“收到的支持多得快数不完。”
“31条措施”实施以来,数千家台企享受各类税收优惠,数台企获得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制造等领域专项资金支持。仅2022年,在粤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台商将享受增值税退税等减免税超47亿元;江苏121家台商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台商企业获得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A股上市台湾公司10家,总数达到59家。
五年来,有300多名台湾同胞荣获地市级以上“五一劳动章”、“五四青年章”等荣誉称号;数以万计的台湾同胞报名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其所属全国性文学艺术协会迄今已吸纳台湾地区会员82名。
“大陆始终深切关心台湾同胞和台企。”中华全国台商联合会会长李正红表示,各项政策措施帮助台湾同胞和台企克服困难,创造新机遇。他的真诚令人感动。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评价说,大陆“深切关心台湾同胞,这是两岸亲情的具体体现”。
在福州闽清,曾志英与海峡两岸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梅城印记”乡村建设工程。
为台湾同胞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2016年,太清学生曾志英在福州创办了一家文化创意公司,但因缺乏项目而未能成行。“31条措施”发布后,福建详细落实,包括鼓励台湾团队参与乡村建设和创业,打开了她的创业局面。
曾志英很快投入到历史街区的整治工作中。“大陆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最好舞台,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她说。
五年来,“31条措施”等惠台利民举措成效显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跨越海洋和陆地追寻梦想。
在四川大凉山,北京大学博士林树仁和太清跟随父亲投身乡村振兴,种植了25万多亩橄榄油,带动近万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了三倍以上。
在浙江杭州,台湾同胞许志宏携家人从美国回到大陆,带领科研团队从事基础医学研究。
在湖北武汉,创业的台中青年王天山致力于中药材化,积极参与抗击疫情,积极为台中青年提供创业指导。
在大陆各地,有2000多名台湾青年学者站在大学讲台上教书育人。
“为我们打开一扇大门”、“给我们无比的信心”……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帮助下,一大批台湾同胞在融入国家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大陆。台湾同胞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慈善事业、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努力。两岸融合发展、同胞精神和谐的故事精动人。
五年来,台湾同胞、台企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作为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的融入感、成就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中华全国台湾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孙德聪表示“我们很荣幸见证和参与大陆的建设发展,并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更加决心为台海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2年4月,第七届华灿颁典礼上,李卫国介绍了台港澳赛区的比赛情况。
凝聚一颗心的力量,与同胞携手实现梦想
2016年,来自台湾的青年员李卫国怀着雄心壮志来到大陆。李卫国从房地产推销员起家,成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华灿工厂”的合伙人兼总经理。在“31条措施”等政策措施支持下,“华灿工厂”已在北京、成都、珠海、昆山落地。
“祖国是最大的靠山”。他说,“海峡两岸的青年应该在大舞台上并肩站立,与奋斗的青年赢得共同的未来”。
五年来,在大陆的台湾青年感受到时代的召唤,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行动,用自己的经历为促进两岸交流融合发声。许志宏挤出时间参加两岸交流活动,发自肺腑地说“我们不应该辜负这个时代,台湾同胞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国家。”
去年10月,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黄洁如和她身边的台湾同胞非常关心。报告中‘永远尊重台湾同胞、关心台湾同胞、造福台湾同胞’的话,说到我们心里,暖心又暖心。”她说,“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抓住今天,创造明天。”
近年来,两岸交流受到民进党当局的阻挠和,并受到疫情影响,但大陆坚持为台湾同胞做实事、解决题。上海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认为,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特别是年轻人克服阻力和困难来到大陆发展,凸显了政策措施的受欢迎程度造福台湾、造福人民。
2022年7月,以“青年共创未来、携手复兴”为主题的第二十届海峡青年论坛在福建厦门举行。新华社编辑林山川摄
求和平、求发展、求交流、求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相向而行,携手并进,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长久福祉”,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金认为,大陆将在更多领域为台湾同胞提供平等待遇,拉紧两岸情感纽带和利益纽带,增强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海峡两岸共同守护家园,同胞携手追梦”。台湾青年张立志与好友创办“两岸同舟”新媒体,帮助更多台湾同胞了解大陆、走近大陆、融入大陆。台湾的未来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在于民族复兴。他说,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
今天跟各大网友分享的是特稿“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始终如一——写在“31条措施”发布5周年之际,和抗击疫情爱祖国的内容对应的一些相关话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