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主要给大家介绍关于如何理解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和道家怎么看天气变化视频的相关题,可以帮助到大家。
编辑丨何安安
孔子也有很迟钝的一面
在提倡读经典的当下,儒家经典《论语》成为大众的选择。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要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读《论语》。《论语》背后的孔子形象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那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康震的《传统文化漫谈》就是从这位备受关注的儒家圣人开始的。在康震看来,孔子应该更多地被视为一个活动家,因为他并没有写太多自己的学说,也没有为自己写一本《孔子学说概论》。孔子所做的实际上是对经典的修订,比如《春秋》、《易经》、《诗经》。
12月26日,由中文出版社、中文书店主办的“汉语大讲堂”系列主题活动现场。图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拉开了第一场讲座的序幕,分享了《论传统文化》的话题。讲座由中文出版社总编辑魏云华主持。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编撰的语录集,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的编撰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历时数百年。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里,康震以《论语》中的“向党”篇为例,讲述了孔子的另一面。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祖籍宋国李邑。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圣师”。
康震指出,文化的繁衍和壮大是好事,但也有消极的一面与经典的初衷相去甚远。《论语》共有二十章,《向党》是其中的第十章。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原创的东西。孔子的初衷是什么?
在《乡党》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孔子在乡党时,悲观得像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在宗庙、朝堂上,他畅所欲言,但又小心翼翼。”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据说孔子也有很愚钝的一面。在家乡,孔子十分温和恭敬,言语平淡。但在祖庭上,他很会说话,但也比较谨慎。读完这里,人们会产生一个疑孔子是当时最好的辩手、演说家之一,他怎么能不说话呢?因为他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宗庙所在地。
“上朝的时候,跟下面的官员说话,就跟聊天一样;跟上面的官员说话,就好像走来走去。你在场的时候,就像走来走去,就像跟你说话一样。”孔子上朝与下面的官员谈话,温和而愉快。同上,医生说话时,不卑不亢;君王来时,恭敬而略显不安,但举止温和。由此可见,孔子把规矩规定得非常清楚。他觉得要强调规则意识。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规矩,长大后就会随意逾越。
《向党》一章,记载了孔子的相貌、言行、衣食住行。孔子为什么说“美食不厌,美食不厌”?这并不是因为他是贵族,而是因为健康饮食本身就是“仪式”的一部分。康震强调,孔子对“礼”有一套完整的要求。
康震在此指出,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必须考虑孔子的衣、食、住、行、起居、坐卧。例如,“肉虽多,不致过饱;唯酒无量,不致乱;卖酒买蜜饯,不吃;不吃姜,你不会吃太多的。”这里所说的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庄子哲学成为漫画文学的源泉
康震提到,孔子一生强调规矩,认为规矩要深入人心,只有通过行为表现和对外转化,才能被人看到、遵循、学习。因此,儒家思想的核心是规则。
但孔子如此,老庄却不然。康震用三句话概括了孔子、老子、庄子的区别孔子教你“进”,老子教你“后”,庄子教你“己”。老子和庄子不是一个时代的。老子认为,社会越发展,人性的进化就越慢。“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如果你把蛇放在旁边,孩子不会害怕,但如果你是成年人,看到蛇或老虎,你就会害怕。”
老子认为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们如何留在起点?康震宣扬人类应该像婴儿一样,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心。老子认为,只有遵循天道的人生才能长久。“我们能听到鸡叫声和狗叫声,人们直到老死才互相交流。”什么是永恒?老子认为,只有自然奔跑的人才能长久生存。康震说,老子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光靠抢夺和发展是不可能长久生存的。只有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才能长久生活。
在此,康震指出,老子的学说实际上是对孔子学说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就是说,发展要从容不迫”。对兵法和战略学有很深研究的曾说过《老子》是一本军事书。“为什么?因为我相信示弱。示弱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长久”。
庄子则不同。庄子的哲学是什么?康震说,庄子希望人们不要被当下所束缚,在自己的世界里遨游,所以庄子的哲学最终成为文学的源泉,浪漫主义文学的源泉。老子提到“上善若水”,这是非常微妙的提醒大家如何做好人。庄子写了什么?写一些与现实无关的东西“北明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有几里;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影,不知有多少里。愤怒飞翔,翅膀如天上垂下的云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康震进一步解释说,这意味着人应该是一个自由的人,听从内心的呼唤,不受社会和社会的。责任。这是庄子的思想。
庄子,字周,战国时期宋代蒙古人。战国中期道家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创始人。他与老子并称“老庄”。
康震认为,孔子、老子、庄子放在一起,就成了中国人。他说,很多人认为中国人狡猾、没有原则,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人也讲原则,但是原则太多。“中国人认为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这实际上是一种道家思想。”康震以交通规则为例,“停一次、看两眼、三通”。它渗透着中国古代儒、道、佛思想。在这里,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什么是传统文化?就是它已经深入人心,渗透到行为之中。
这个想法的背后是什么?必须落实到盛世。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汉朝是第一个繁荣的时代。什么是盛世?以汉代盛世为例,康震在西汉诗人司马相如的《上林颂》中写道“故玄蝎为雌,蟋蟀飞翔,蚂蟥知蠼螋,蝎子栖息,其间,嚎叫哀号,飘旗掠过,幼龙枝格,胯上顶,梁飞榛子。飞翔,竖条飞快,落在珍稀之间,监狱远方,浪漫远方。如果有数百人这样,数千个地方。旅游,宫殿宿舍,厨师且厨子不动,后宫不动,百官俱备。”
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蜀郡人。中国汉赋四大宗师之一,四川第二批历史名人。他被称为圣人和诗人。
衡量繁荣的标准是什么?“第一,物质上够不够丰富?第二,不被别人欺负吗?第三,大家吃的食物量是不是一样,是不是比较均衡?”康震指出,到了汉代,这个题基本上解决了前两点。所以,《上林赋》的诞生,其实是一部“炫富”的作品,而歌颂美德的依据是当时的国家确实比较强大,而且也实现了空前的思想统一。此后就有了唐朝气息,比如李白和他的诗,都是唐朝气息的典型人物和艺术符号。
《康震谈不朽诗人李白》,康震着,中华书局2018年1月出版。
讲座最后,康震总结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理性的思想,有浪漫的文学,有非常踏实的治国之道。“没有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们。”发展。”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张婷
校对丨陈迪彦
上述文章主要是讲解关于如何理解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和道家怎么看天气变化视频相关题,希望能帮助到诸位网友。
发表评论